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高收益怒批"七大坑" 友邦保险沉默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7日讯 近日,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为“精心设计的骗局”,引发市场对内地赴港投保的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于7月7日发布报道《7%收益要等70年?被郎咸平炮轰“七大坑”,香港保险还能买吗?》称,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实际隐藏着七个大坑,具体包括: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领取有惩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
翌日,北京商报发布报道《郎咸平怒批港险“七大坑”,事实还是抹黑?香港保险到底适合谁?》称,郎咸平表示,拿到7%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比如,今年30岁投保,一定要活到100岁才能得到7%的稳健回报率。
随后,新浪财经于7月16日刊载《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为“骗局”,友邦冲上风口浪尖》,以“港险一哥”友邦保险为例,其主推产品盈御多元计划,将百年预期收益率,从之前的6.5%推至7%的水平。但这7%的预期收益率,正如郎咸平所说,不确定性极高。不确定的原因,在于保单的收益来源大头,被压在了权益类资产上面。例如,该产品保单的资产中,权益类投资比例高达75%。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拉升整体收益率的关键指标——演示回报率。相应地,保单收益中的“确定性部分”——保证收益率被压到极低。长期来看,该产品保证收益率年化不到0.5%,几乎只能确保客户拿回本金。换言之,客户在计划书上看到的“美好前景”,大部分是建立在乐观假设上的非保证收益。包括非保证部分在内能兑现多少,还要看分红实现率。
钛媒体亦于同日发布《郎咸平质疑港险高收益,友邦等险企内卷竞争引发市场焦虑》,为了遏制保险公司利用激进的投资假设进行营销,香港保监局在今年2月发布了《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然而,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迅速推出了“环宇盈活”储蓄计划,虽然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内,却主打“更快回本”和“更高前期收益”,继续在市场中掀起波澜。监管新规的初衷是给无序竞争踩刹车,让险企放慢对“高收益噱头”的追逐。然而,友邦的这一举动却被业界视为“换赛道继续卷”,通过新的营销点刺激销售,恐陷入“饮鸩止渴”的循环。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刚购买7%旧产品客户的不满,他们直呼“被背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