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百川IPO:增收盈利却下滑,百人社保未缴和内控问题频发让人担忧
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百川”)将于8月28日迎来创业板IPO上会,这也是深交所的IPO在沉寂一个多月后,迎来的第一个首发审议会议。
纳百川成立于2007年,专注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燃油汽车发动机散热器、加热器暖风等。而目前来说,纳百川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年收入14亿元的家族企业。
一、营收上升与盈利和毛利下降的困局
走纳百川业绩上来说,2022年-2025年1-3月(以下简称报告期)纳百川实现营业收入10.31亿元、11.36亿元、14.37亿元和3.37亿元。相较于营业收入的不断增长,纳百川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8925.78万元、8804.38万元和3128.28万元,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则是纳百川毛利的持续下降。报告期内纳百川的毛利率分别为22.36%、19.84%、17.54%、14.34%,总体下降幅度达到了35.87%。就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23.82%、25.57%、20.64%而言,显然是存在一定的背离。尤其是公司主要产品的电池液冷板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9.69%、18.84%、14.32%、13.85%,2024年下降明显。报告期内,纳百川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05%、62.13%、61.68%和59.35%,主要客户相对集中。其中,公司直接销售及通过电池箱体厂等配件商间接对宁德时代供应产品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3.73%、48.94%、48.21%和44.39%,纳百川也承认对宁德时代构成了重大依赖。意见落实函中,监管部门再次追问了纳百川与宁德时代等主要客户合作稳定性的问题,要求公司披露与宁德时代合作稳定性、议价能力及成本转嫁能力,对宁德时代的重大依赖是否对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百川”)将于8月28日迎来创业板IPO上会,这也是深交所的IPO在沉寂一个多月后,迎来的第一个首发审议会议。
纳百川成立于2007年,专注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燃油汽车发动机散热器、加热器暖风等。而目前来说,纳百川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年收入14亿元的家族企业。
一、营收上升与盈利和毛利下降的困局
走纳百川业绩上来说,2022年-2025年1-3月(以下简称报告期)纳百川实现营业收入10.31亿元、11.36亿元、14.37亿元和3.37亿元。相较于营业收入的不断增长,纳百川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8925.78万元、8804.38万元和3128.28万元,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则是纳百川毛利的持续下降。报告期内纳百川的毛利率分别为22.36%、19.84%、17.54%、14.34%,总体下降幅度达到了35.87%。就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23.82%、25.57%、20.64%而言,显然是存在一定的背离。尤其是公司主要产品的电池液冷板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9.69%、18.84%、14.32%、13.85%,2024年下降明显。报告期内,纳百川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05%、62.13%、61.68%和59.35%,主要客户相对集中。其中,公司直接销售及通过电池箱体厂等配件商间接对宁德时代供应产品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3.73%、48.94%、48.21%和44.39%,纳百川也承认对宁德时代构成了重大依赖。意见落实函中,监管部门再次追问了纳百川与宁德时代等主要客户合作稳定性的问题,要求公司披露与宁德时代合作稳定性、议价能力及成本转嫁能力,对宁德时代的重大依赖是否对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式进入了市场驱动的高速成长期。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25.6%、31.6%、40.9%和41.16%。随着行业发展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销售增速、渗透率已有所放缓。不过就纳百川公布的2025年度上半年未经审阅的数据来看,似乎不仅没有影响,业绩还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根据纳百川披露,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74,311.1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8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3,128.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14%。不过就其持续性而言,仍需要待详细数据的审计披露后才能了解。
相较于业绩来说,对于纳百川更为紧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其资金状况。报告期各期末,纳百川资产负债率(合并)呈现逐渐升高状态,分别为65.93%、65.18%、66.80%、67.55%,相较于可比公司平均值58.08%、52.60%、51.82%、51.63%,均高出10多个百分比。而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财报数据来看,报告期各期末,公司一年内到期的其他非流动负债分别为651.16万元、2,599.91万元、3,170.48万元、3,129.55万元;短期借款余额分别为8,050.03万元、12,514.38万元、20,502.72万元、19,824.72万元;长期借款分别为3,439.58万元、9,374.01万元、8,178.57万元、8,177.74万元。同期纳百川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8,768.79万元、21,536.19万元、35,870.49万元、34,760.30万元。与目前公司货币资金紧张的状况相比,2024年度纳百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3877.05万元,较2023年末同比下降65.17%。2025年1-3月更是进一步下降至-5,652.75万元。同时,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00%、35.44%、41.24%、145.11%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些无疑都将给纳百川的资金流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产能利用率下滑下募投项目需谨慎
本次募集中,纳百川拟募集资金72,900.00万元,用于纳百川(滁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60万台套水冷板生产项目(一期)和补充流动资金两个项目。本次纳百川取消了原纳百川(泰顺)新能源有限公司泰顺生产基地扩产项目,同样也值得关注。该取消的项目本预计建设期1.5年,产能达产期6年,每年将新增电池液冷板8万台(套)、动力电池箱体1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就现阶段纳百川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看,公司电池液冷板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102.11%下降至2024年的82.86%,2025年1-3月回升至88.31%。所以,就此来看纳百川(滁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60万台套水冷板生产项目(一期)的募集项目就更需要谨慎。
三、近百人未缴社保,家族企业内控问题频发
对于本次上会而言,纳百川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可能在于员工社保与家族企业中股权架构带来的内控风险上。截至2025年3月底,纳百川依旧存在大量员工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未足额缴纳的情况。2024年养老保险缴纳比例降至85.53%。截止至2025年3月公司未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为90人,未缴纳失业及养老保险的为104人,未缴纳医疗保险的为170人,未缴纳工伤保险的为95人。这近百人的社保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艰辛。纳百川考虑自身盈利的同时,应当起到该有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当然为员工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不具有可豁免性也是法律的底线。
另外,走家族企业上来说,纳百川的实际控制人是陈荣贤、张丽琴、陈超鹏余,陈荣贤、张丽琴是夫妻关系,而陈超鹏余为其子,一家三口直接、间接持股比例合计55.58%。同时,根据相关协议约定,张传建、陈荣波在其持股期间与公司实际控制人采取一致行动,并以陈荣贤的意见作为最终形成的一致行动意见;纳百川股东潘虹、徐元文、张勇在其持股期间将投票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陈荣贤行使。陈荣贤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职务,陈超鹏余担任董事、董事会秘书职务,张丽琴担任总经理助理职务。在此治理结构下,我们看到的是纳百川内控中频频爆出的问题。首轮问询回复中显示,张勇与纳百川就工作安排及岗位调整等事项发生分歧,2023年8月15日,马鞍山市雨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了张勇与马鞍山纳百川劳动争议一案,张勇请求裁定马鞍山纳百川给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375,389元、拖欠工资116,127.87元、开具离职证明并承担仲裁费用。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在核查张某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银行流水时发现2021年1月至4月期间,纳百川实际控制人通过其控制的银行账户,直接向张某及其配偶支付款项达132.59万元,该行为规避了公司正常财务和税务流程,导致公司账务虚增及个人所得税漏缴。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个人卡支付的其他成本费用的情况,2021年业务招待费为217.17万元,2022年为10万元。而纳百川对上述费用的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个人卡支付的其他成本费用为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主要系公司业务人员在业务洽谈、商务接待、客户关系维护等活动中产生的招待费等无票费用。虽然纳百川解释说公司与主要客户签署了廉洁协议或约定了廉洁条款,并要求公司高管及销售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从事商业活动,严格防范公司在业务获取环节可能涉及的商业贿赂风险。上述相关成本费用系公司业务扩展过程中产生的合理费用,不存在通过个人卡给予客户单位或个人回扣、折扣的行为,不涉及商业贿赂。但这种个人卡支出的目的性不言而喻,至少就公司费用的支出,你并未大大方方的列支在公司账务上。在首轮问询中,监管层曾对陈荣贤将220.50万元股权赠与张勇、潘虹、徐元文的商业合理性提出质疑,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股权代持、股权纠纷或其他影响股份权属清晰的情形,是否存在规避监管情形等。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在2021年9月鹏睿资本以14.29元/注册资本的高价入股纳百川,出资额2510万元。而此轮融资前一个月,外部投资者鑫澳科技的入股价仅为5.71元/注册资本,价差高达2.5倍。鹏睿资本成立于2021年8月仅投资纳百川一家企业,鹏睿资本系陈超鹏余配偶的父亲邹朋飞控制的企业。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