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市场 > 市场掘金

|市场掘金

央行为何暂停买入国债

证券市场周刊

|
  

在连续五个月净买入国债后,央行决定从2025年1月起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此举有利于稳定国债利率,防范可能的利率风险,且有利于稳汇率。

  

1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是央行于2024年8月开启的一项管理流动性的新工具。从2024年8月至12月,央行累计净买入国债达1万亿元,而且在过去五个月里每月央行都是净买入。为何央行在过去几个月持续净买入国债,而目前又决定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呢?

  

广发证券认为,暂停买入国债主要是为了稳定国债利率,以达到稳汇率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2024年下半年以来,国债利率曲线明显下移,截至2024年末,1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利率分别降至1.1%、1.7%与1.9%左右。偏低的利率曲线使汇率的利差约束加大;可能使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倒挂,加大利差(息差)压力,并导致部分机构采用过度冒险的投资策略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截至1月2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比年初的低位上升了近8BP(基点),至1.67%附近。

  

稳国债利率与汇率

  

一方面,央行暂停买入国债操作,有利于稳定国债利率。

  

2024年12月以来,在“资产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的背景下,债市开始抢跑未来的降息预期,使得国债利率明显下行。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至1.65%附近,3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至1.8%左右。

  

机构资金对债市的疯狂追逐,可能会引发一定的利率风险。实际上,2024年以来,央行就多次提出利率风险的问题。6月14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从内部看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