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国内财经

|国内财经

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经济日报

|
  

  近些年,我国煤电行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优化提升。从超低排放改造到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再到低碳化改造,煤电机组的能效提升、灵活性增强和环保水平优化成果显著。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再次将煤电推到了改革升级的聚光灯下。为何在既有成果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升级?新一轮行动又该如何科学推进?

  

  作为我国基础性电源,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考虑到煤电是能源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及能源转型的需要,我国近年来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转型升级。全国八成以上煤电机组进行了节能改造,九成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近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施了灵活性改造,实现了在额定工况下有效降低供电煤耗的阶段目标。一系列改造让煤电“老树发新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对煤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煤电不仅要自己跑得稳,还得随时给新能源“救场”。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首超煤电与气电总和,能源转型迈过重要里程碑,但欠稳定的新能源发电加剧了电网调节压力,电力系统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机组频繁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传统“三改联动”虽提升了基础性能,但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对调节速度、调峰深度的更高要求,仍需进一步挖掘灵活调节能力,保障能源转型和安全供应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需要煤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煤电碳排放总量大,2023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43%。尽管“三改联动”有效降低了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煤电机组低负荷运行又导致煤耗攀升,抵消了部分减排成果。随着碳达峰时限迫近,须进一步推动煤电碳排放强度下降,并为碳中和预留改造空间。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