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国内财经

|国内财经

更好发挥公募基金“压舱石”作用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是典型的中长期资金。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就加大公募基金入市力度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实施方案》将产生哪些实际影响?如何有效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记者采访了多位公募业内人士。
  打通入市堵点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介绍,《实施方案》提升实际投资比例,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同时,《实施方案》还延长了考核周期,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此次《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有利于助力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提振市场的信心。
  考核周期短是一直以来中长期资金入市“长钱短投”的原因。“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本来是个长钱,但是考核周期过短就难以长投,通过考核周期调整,能够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吴清认为,对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可以说是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从境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这也有利于改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回报,实现共赢。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
Baidu
map